为做好留守、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,通过用心用情陪伴,当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、儿童权益的守护人、儿童未来的筑梦人,****年*月**日,成都市妇联“一家亲”巾帼志愿服务队汇聚“爱心妈妈”力量,于开学之际,为彭州市**余名留守儿童带来“开学第一课·小小工匠行”关爱留守儿童巾帼志愿服务。在彭州市万木留香艺术博物馆,孩子们跟随巾帼志愿者的脚步,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“木艺奇幻之旅”,用木头的温度与匠心的传承,为孩子们编织出一堂别开生面的成长课堂。
【一凿一刨,触摸千年匠心】
走进博物馆展厅,孩子们瞬间被琳琅满目的木雕艺术品点亮了眼眸。明代雕花窗棂上翩跹的蝴蝶仿佛振翅欲飞,清代八仙桌的云纹流淌着行云流水的韵律。小朋友们轻抚一件件木雕作品,感受每一道纹路里蕴藏的古人对山川草木的诗意想象。巾帼志愿者一边讲解,一边蹲下身,向孩子们展示木料在匠人手中如何从平凡蜕变为永恒。
【凹凸相嵌,传承精妙技艺】
榫卯不言,自有天地相合;鲁班锁未启,已藏万象共生。榫卯结构是传统建筑结构的一大法宝,在志愿者的科普下,孩子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和鲁班锁的起源,并亲手拆解与重组这神奇的木制谜题,随着鲁班锁严丝合缝地复原,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技艺,更领悟到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,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。
【巧手生花,点亮创意星河】
木工相比于传统美术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,更加注重动手能力与想象力的结合。在志愿者的指导下,小朋友们化身"小小鲁班",亲手制作木质花灯,刨花的清香与孩童的笑语交织成歌。他们一个个屏息凝神,推刨的动作从生涩逐渐流畅,一盏盏刨花灯制作完成,渐次亮起。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成就与喜悦,对他们而言,手中托起的不仅是一盏花灯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。万物皆可成器,通过这场匠心之旅,不仅让留守的童心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肌理,更在叮咚的刨木声里,为孩子们种下了专注、坚持与热爱的种子。以传统工艺为舟,以人文关怀为楫,让留守的童年不再孤单。当现代教育遇见古老匠艺,当社会温情拥抱孤独心灵,那些被爱浸润的种子,终将在岁月里长成亭亭嘉木。
素材来源:成都市妇联宣传部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