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花口碗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
新华社银川*月**日电(记者马思嘉、冯开华)在位于中国西北的贺兰山苏峪口深处,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西夏宫廷用瓷烧造地。最新研究表明,这里生产的瓷器中,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接近甚至达到了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,是中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。
苏峪口瓷窑址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,距离西夏陵约**公里,在****年考古调查中被首次发现,确认遗址面积约*万平方米。
从****年到****年,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正式开展发掘工作,目前发掘面积****平方米,揭露出包括六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,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、煤、石英、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。
考古专家认为,从现场发现的“官”字款匣钵和窑址生产模式看,苏峪口瓷窑址可确定为西夏官窑,所生产的杯盘碗碟等日用器皿,主要供应西夏王室。
西夏由来自青藏高原的党项民族于公元****年建立,一度与宋、辽、金并立,鼎盛时曾控制河西走廊,公元****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攻灭。其都城兴庆府建于今银川市,距离苏峪口瓷窑址只有**余公里。
****年**月**日,考古工作者在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进行发掘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
苏峪口瓷窑址出产的瓷器为薄胎细白瓷,通透莹润,硬度很高,与当时景德镇湖田窑出产的白瓷极为相似。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说,苏峪口本地出产的瓷土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,无法烧制出通透细腻的白瓷,当时的工匠创造性地在瓷土中添加了石英,提升了二氧化硅的比例,降低了三氧化二铝的比例,才烧制出了与湖田窑极为相似的产品。
在最近一次发掘中,考古人员就清理出煅烧石英的窑炉,而烧制过的石英更易粉碎。“这将中国瓷胎‘二元配方’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,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,在中国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。”柴平平说。
这种“二元配方”技术,并非西夏工匠凭空发明的。
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分析认为,北宋皇室和文人士大夫阶层青睐“极简风”,素面薄胎白瓷是当时流行的审美风尚,这种审美也影响到了西夏王室。“宋和西夏在技术和文化上存在密切交流。我们推断,很可能是北宋官方派遣了南方和北方的优秀工匠来到西夏,帮助他们生产这种细白瓷。”
专家学者认为,苏峪口瓷窑址融汇了当时中国南北方高端的窑业技术,是西夏和北宋官方技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,是中国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。
秦大树说,遗址区的馒头窑、筒形匣钵、涩圈叠烧的装烧工艺,尤其是作为制瓷燃料的煤,都体现了西夏制瓷业受到中国北方先进窑业技术影响。“以煤为制瓷原料,在北方很多地区直到金代才开始推广,但苏峪口瓷窑址在北宋晚期就存在了,应该是受到了北方当时最先进的磁州窑和定窑的影响。”
此前,学界对西夏瓷的认知,一直停留在灵武窑发现的黑釉剔刻花瓷器上,而西夏陵等地出土的白瓷来源则一直未能弄清。苏峪口瓷窑址的发现,解答了这一疑惑,以全新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发展。
苏峪口瓷窑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,入选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·****年中国考古新发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