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色万象-白瓷艺术展”中的展品 河北博物院供图
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对于中国人来说,白色作为五正色之一,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和审美价值,更在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*月**日,中国国家博物馆巡展“一色万象--白瓷艺术展”在河北博物院开幕。展览遴选了河北邢窑、定窑、磁州窑、井陉窑以及福建德化窑等名窑的***余件(套)白瓷珍品,讲述中国白瓷的前世今生。
华北地区是北方最为重要的瓷器发祥地,更是精美白瓷艺术的摇篮,河北邢窑、定窑、磁州窑、井陉窑“四大名窑”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。“*世纪以前,中国的瓷器基本是青瓷,直到北朝末期才出现了最早的白瓷。”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、策展人王月前介绍,****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了一批白釉瓷器,技艺虽不成熟,但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白瓷。直到隋代,白瓷烧制工艺走向成熟。上世纪**年代,陕西西安的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器,胎质洁白,釉面光润,已具备了白瓷的基本性质。
唐代,中国瓷业形成“南青北白”的格局,白瓷窑场多集中于北方,邢窑是当时最著名的白瓷窑口之一。在本次展览中,河北邢台临城县中羊泉村出土的一对“白釉蹲狮”胎体洁白坚致,釉色白中泛青,其造型也极为生动,狮子蹲坐于覆斗形方座之上,颈系带铃项圈,体态雄健威严。
晚唐五代时期,当邢窑逐渐趋于衰落时,定窑后来居上,到宋金时期发展为名动天下的大型窑场。烧制于北宋年间的“定窑白釉龙首净瓶”是本次展览中的重器之一。净瓶也称军持,最早为僧侣云游时随身携带的盛水器,唐以后也作为陪葬品。此瓶小口长颈,颈中部装饰有轮状圆盘。瓶肩一侧塑有龙首流,龙头高昂,前额凸耸,怒目。瓶身用刀具刻出的莲瓣纹,线条圆润,柔和且具有美感。
受定窑影响,唐末时期,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。“白瓷也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。”王月前告诉记者,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,青花、釉里红、五彩、斗彩、粉彩等彩瓷才在景德镇相继出现,并充分显示出各种绚丽色彩。
宋元时期,福建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。明清时期,德化窑将中国白瓷推向一个新的高峰,名家辈出,技艺精湛,享誉海内外。德化窑“何朝宗印”款观音像也是本次展览中备受关注的展品之一,观音盘左腿,右腿屈膝,双手藏于袖中轻轻放在左膝之上,呈“自在观音”姿态,舒适安详。“德化白瓷制品,或白中泛黄,或白中闪青,釉面细腻如凝脂,素有‘中国白’的赞誉,匠心中凸显一种浑然天成之美。”王月前说。
本次展览还选取了众多现当代陶瓷大家的作品。陈文增的“定窑刻花有节瓶”、张志忠的“邢窑盛世弦音罐”、安际衡的“磁州窑花开富贵纹瓶”等工艺美术精品吸引众多观众围观,展现出当代河北名窑发展的蓬勃生机;连德理的“神话”“穆桂英素像”、苏献忠的“纸”等德化窑当代精品也令观众啧啧称奇。这些作品将白瓷塑造出薄如蝉翼的质感,体现了德化白瓷制作技艺的水准。
“现当代艺术家在传统中寻找优秀陶瓷文化基因,同时汲取当代艺术元素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从而打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,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。”在王月前看来,北方白瓷从陶瓷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以邢、定为代表的精细白瓷,其原料及工艺都师承古法,作品更加细润典雅,情彩并茂。而南方的德化白瓷注重新型陶瓷材料的运用,创作仿古但不拘泥于传统,使得德化传统题材的白瓷能够充满时代感,造型更具生动性、趣味性。
“一色万象--白瓷艺术展”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的第六次深度合作,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****年的首个巡展。“希望更多河北观众在‘家门口’就可以看到国博的展览,也期待通过展览,促进白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,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。”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主任常莉说。(刘源隆)